又是一趟穿越時空之旅。是日,我在奈良的和菓子老舖,與這個流傳了千年的唐菓子餢飳饅頭(ぶとまんじゅう,butomanju),相會了。
流傳了千年的菓子:ぶと饅頭  

請勿抄襲、擷取、複製、下載圖片重製,謝謝。


以精緻美麗的樣貌表現季節感與一年行事不可缺的和菓子的原型,其實是來自古代中國的點心(在日本稱之為「唐菓子」)。品嚐餢飳饅頭,彷彿搭乘時光機回到一千多年前(西元七~九世紀)的盛唐之世,這是當時遣唐使帶回日本的唐菓子的一種(*備註);之後隨著禪宗佛教與茶道的興盛,進而漸漸發展出屬於大和民族自有的文化特色的和菓子。

餢飳饅頭的兩大特徵如下:
一、是千年前的油炸紅豆甜甜圈(あんドーナツ)
餢飳與葡萄的日語發音相近,卻是八竿子打不著。用米粉(或小麥粉)做成餅皮,以包餃子的方式(要捏折),把紅豆泥餡料包好後下鍋油炸,之後再撒上糖粉。
我咬了一口,大驚!原來千年前的古人已盛行吃油炸甜甜圈了呢!(笑)
正在吃流傳了千年的菓子:ぶと饅頭  

二、是庶民也可享用的神饌
要懷著恭敬的心吃餢飳饅頭啊!怎麼說呢?因為餢飳原本是「神饌」,從唐朝傳入日本後,主要是神社舉行祭禮時,祭拜神明的供物;流傳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是奈良的春日大社、京都的上賀茂神社與下鴨神社的神饌之一。

是日,我在奈良看完了第七十回正倉院展後,於近鐵奈良車站附近的商店街上的老舖「萬萬堂通則」,買了兩個ぶと饅頭回京都。根據該店的說法,當時得到了春日大社的許可,以「更容易入口」為由,稍微改良了古代版的ぶと,近代版的ぶと饅頭誕生。

第一次品嚐ぶと饅頭

就這樣,除了認真品嚐這個不容易買到的古代菓子,我又再度「鑽研」起唐菓子與和菓子,並且由此延伸,那段中學讀過的遣唐使的歷史,我也再度溫故知新了。學 無 止 境。(以前學生時代怎麼不這麼認真「研究」啊?哎呀,那個只會應付考試的青澀歲月.現在想來,覺得有點浪費了。)
  

 

*備註
根據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的文獻《和名類聚抄》(簡稱《和名抄》)記載,當時傳入日本的唐菓子有八種:梅枝、桃枝、餲餬、桂心、饆饠、黏臍、鎚子、團喜。

延伸閱讀:
認識和菓子(日文生菓子干菓子是什麼意思)

 

©All rights reserved
轉載本站圖文請註明出處,嚴禁擅自拷貝剪貼文字、修圖後製、截圖、去浮水印再發表。請遵守著作權法,謝謝。


arrow
arrow

    mandyits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