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我和近又的故事…
前情提要:去年初秋走進近又(從頭到尾只有待在玄關處),既非用餐客更非住宿客,只是開口要求想拍幾張照片,那個以溫文有禮的態度招呼我的微笑男子(就是第八代繼承人鵜飼さん)讓我對這裡留下極好的印象。英氣勃發、親切有禮、笑容儒雅又爽朗,是個很有魅力的小老闆哪。
當時看了我在《MJ交換週記》臉書粉絲頁寫過這段與近又的美好邂逅經驗的S,便留言寫下:下次我們以用餐客人的身分一起去。S不是說說而已,她沒忘記這個美麗的盼望,所以今年初春她來京都前就指定這一趟旅行之中有一餐一定要吃近又,其他隨意安排。於是我們姊妹倆就在三月底的週六中午,滿心期待地走進近又。這次預訂的是包廂區,整個二樓只有我們,一道道精心演繹的美味料理,搭配順口的冷酒以及我們的笑聲,佐窗外和煦的春光以及溫柔的風。
一個年紀很輕、很努力先用一點點英文和我們寒暄、笑起來像廣末涼子的服務員招呼我們入座、點好酒並送來第一道菜(先付)之後,接下來都是由女将さん(老闆娘)接待我們。出乎意料的,高貴優雅的女将さん是如此平易近人。真的像個媽媽。
當她知道我們來自台灣後,便很自然地與我們分享她的台灣經驗:她的父親曾經住在台灣,為了推廣日本米。第一年、第二年,小老闆的外公在台灣的土地上種出了日本稻米,老闆娘說剛開始的味道就跟日本米一樣;但是到了第三年,就變成了有台灣個性的日本米,有了自己的味道了。老闆娘說這件事讓他們父女倆印象深刻,即使台灣、日本無論在飲食與文化上看似相近,其實風土氣候完全不同。似近猶遠啊。她就這樣一邊微笑的講故事給我們聽、一邊細心解說每一道料理是甚麼&可以怎麼吃。
心情這件事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味蕾!尤其是跟甚麼人在甚麼地方吃甚麼大大相關。
原本非常畏懼生魚片的我,訂位時有特別註明不吃生食,但是第二道菜就是活生生的鯛魚片。我心裡暗自納悶著,嘴裡嘟囔著對S說:姐,我吃一片嘗嘗味道就好,其他你幫我吃好嗎?當下並沒有馬上請女将さん上樓來說明這是怎麼一回事。結果!燈燈燈燈!五個燈!太好吃了吧這個生魚片!晶瑩剔透、飽滿鮮嫩。果然是出自料亭的大廚之手,自是不同。完全展現了日本料理的精髓之一:刀工。我一邊品嘗,一邊想像師傅們在廚房聚精會神、如行雲流水般地切片的情景。於是一片接一片的挑戰成功,完食。
雖然出乎意料的乖乖吃完而且覺得真的很美味,但仍不免感到困惑:我訂位的時候明明有先註明不吃生食了啊,為什麼堂堂的近又會犯這種錯誤?就在此時,英姿爽朗的小老闆端著だし巻き來道歉了。
「非常抱歉,請問是哪一位客人不吃生食?我們疏忽了真的萬分抱歉。」「是我,但是我挑戰了而且過關了。」「您挑戰了是嗎?那太好了。再次抱歉,這是我們的名物だし巻き,聊表歉意,請慢用。真的非常抱歉。」就這樣,我們得到了一份被我戲稱為道歉蛋的高湯蛋卷。好吃得不得了!(我覺得與「十二段家」的旗鼓相當。)
一邊小口啜飲著冷酒(也是太好喝了!甘甜中為微微飄著辛辣,卻相當的順口,讓人很想花時間慢慢把這一合酒飲用完畢)
一邊徐徐啖著佳餚
一邊和好姊妹聊天談笑
這頓午間懷石套餐,實在是一頓異常奢侈、非常幸福的美食饗宴。
飯後,遇到了在玄關送客的老闆(也就是七代目),那樣可愛又真誠的圓圓笑臉,讓我馬上聯想到彌勒佛。於是我開口要求一起合照,甚至有點踰矩的稱呼老闆夫婦為お父さん、お母さん,但他們一點也不以為意,夫婦倆都笑瞇瞇地一口答應。而且不須我們操心,當我們在喬誰誰誰站在哪個位置的同時,小老闆馬上很貼心且不動聲色的找來廣末涼子妹妹幫我們拍照。從應對進退的很多小細節裡都可以看出這一家人對於經營懷石旅宿的專業和用心。
能夠與這一家人在門口合影留念作為今日用餐的句點,我感到十分滿足。我們離開時,可愛的鵜飼一家人站在門口對我們點頭揮手,不到一百公尺的路,我和S總共回頭了三次,他們都還站在那裏目送我們。
謝謝S,以慶祝我的新書即將上市以及提前為我慶生的雙重名義,選擇在近又用餐。讓我和近又之間的故事,寫下了二部曲。並且,開始期待三部曲。
#後記:四月下旬回台配合新書宣傳前夕,我因故有些煩躁,S說:妹,妳比較辛苦,要一個人直接面對和處理這些事,瞎人鳥事到處是…。這時候妳就想想近又的老闆娘,他們明明對自己的專業領域這麼有自信,但卻表現得那麼平易近人,這不就是妳要帶回台灣的京都精神嗎?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