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臉書上看到住在東京的作家張維中分享了一個驚嚇指數很高的日文翻譯中文(誤譯)的例子,把丟棄「寶特瓶」(日文ペットボトル)的垃圾桶,分開翻譯成了丟棄「寵物(pet*備註)、瓶子(bottle)」之處,這真是太誇張了!在京都生活的這些年當中,我也遇過好幾次「看了直搖頭」的日翻中個案,可能是直接上網輸入得到的翻譯結果吧?!剛好我最近完成一個翻譯案子,過程很有意思,特地寫下來分享。不是翻譯小說、散文或短評,而是京都一家酒吧的菜單和酒單。各位朋友,你以為翻譯菜單很簡單嗎?
京都坊主BAR外觀  

這是意外接到的案子,老闆知道我是住在京都的台灣人且是freelancer,問我可否幫他的忙?他說最近店裡海外客人尤其是中國的來客數明顯增加,不要說不懂日文了,即使用英文溝通起來也很吃力。我本來想婉拒,因為翻譯與創作完全不同,但喜歡「挑戰」的我最後還是接下了這個任務,殊不知過程比我想像的還要辛苦許多。總之,在六月上旬完成菜單翻譯後,我對於從事翻譯的「幕後英雄」們是更加的佩服了。對我來說,這真的比「寫作」還要難上好幾倍。翻譯不只要「貼近」與「還原」原意(原作者的想法感情),還要用精準的字帶出相關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而關於食物譯名,牽涉到的範圍也很廣;除了文化背景,甚至包括社會語言學、慣用語、要選擇音譯還是意譯......處處都要考慮進去,不能不說其中充滿了學問與創意。其實,到日本餐廳點餐最大的好處是,菜單多半附有照片,或是餐廳門口有非常逼真的食物模型,因此就算完全看不懂日文,也可以輕鬆完成點菜,而且多半八九不離十能符合你的預期(我的意思是應該不會出現你明明想吃炒飯卻送來炒麵這種事)

但這回我的客戶是一家珍藏著世界各地多達數百種威士忌而且還有以佛教法語命名的創意雞尾酒的酒吧,不可能在酒名旁一一附上照片吧?總之,以正面角度來看,我在翻譯這份好幾十頁的酒單的過程中也學習到不少「新知」,但其實付出了比預期還要長的時間且耗掉不少腦力。為的就是希望交出一份用台灣與大陸人各自熟悉的語法寫成的繁體與簡體版中文菜單,而不是坊間我看過的那些令人「丈二摸不著金剛」或是「啼笑皆非」的日翻中菜單(多半是簡體版)。以下是我的小小心得,純屬個人經驗,非代表任一從事翻譯工作的專業人員。
日本一的威士忌  


先把日文外來語還原

日文外來語(以片假名表示)包括英文、法文、德文、荷蘭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等,我在日本生活這些年下來,偶爾還是會被外來語搞到頭有點暈。那些片假名看了當然都會唸,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還原成英語或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後,才會恍然大悟。比如京都推廣環保減碳,降低市區交通堵塞、鼓勵多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會在路邊或是公車車體與地下鐵等候車處,掛上「ノーマイカー」布條,推廣「No My Car」(不要開自家車)。反正把日文音節文字「片假名」還原成英文後,就瞭了。

再來舉個簡單例子來說,コーヒー(日語發音ko-hi,長音)就是英語coffee,中文通稱為咖啡。嗯,這太簡單了。但如果是caffè latte呢?這是義大利文,日文也採音譯,稱為カフェラテ;而在華人地區就有音譯版的咖啡「拿鐵」、「那堤」(台灣這兩種都有,而且已經省略咖啡而直接稱為「拿鐵」了)以及意譯版的「鮮奶咖啡」(香港)。中國大陸則和台灣一樣,選擇音譯,簡體字寫法是「咖啡拿铁」。
wanderers stand咖啡拿鐵  


兩岸三地慣用語&命名學問大不同
這次我的客戶是酒吧老闆,所以下列我多半就以酒單譯名來舉例分享。
1、威士忌老大哥Johnnie Walker
在大陸叫做「尊尼獲加」(簡體字寫法是尊尼获加),台灣中譯為「約翰走路」。關於約翰走路的名氣之大,應該是連不喝威士忌的人都知道(聽過或看過廣告)的吧?但是「尊尼獲加」,我是因為這次的案子才知道對岸這麼稱呼它。

2、Fuzzy Navel這杯雞尾酒,日文外來語是ファジーネーブル(音譯),中國大陸稱之為「毛臍」,台灣譯名則是充滿了遐想空間的「禁果」。為什麼兩岸華語圈的譯名如此天差地遠?其實就是直接「意譯」與「意會」之別。
這杯雞尾酒的主要材料是水蜜桃利口酒和新鮮柳橙汁臍橙,水蜜桃的表皮「毛」茸茸,「臍」橙的特色是果皮上有個像肚臍眼的疤痕。所以大陸直接稱這杯調酒叫做「毛臍」。而台灣稱為「禁果」是因為Fuzzy Navel無論是色澤還是味覺都清新香甜,讓人忍不住想要靠近。這一回合,個人認為台灣譯名美多了,勝出!

3、美國波本威士忌Wild Turkey,日文音譯為ワイルドターキー,台灣直譯為「野火雞」,大陸稱為「威鳳凰」。你覺得哪個好聽些?!(當然是鳳凰囉!)
美國波本威士忌  

4、Ardbeg是蘇格蘭艾雷島威士忌酒廠的名稱,台灣中譯(採音譯)為「雅柏」,大陸也是音譯,卻是「阿德貝哥」。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以為菜單分繁體中文版與簡體中文版只是繁體與簡體字體間的差別,那就大錯特錯啦。光是地名、酒廠名稱的中譯,都不同。

5、懂日文的朋友都知道トマト是tomate,即「番茄」,在大陸則普遍稱為「西紅柿」。而且中國是世界三大番茄產地之一,連市面上標榜義大利進口的番茄加工製品比如做義大利麵專用的番茄醬,其實原料幾乎是來自中國,而在義大利加工製作後輸出到世界其他各國,但是包裝上完全不會標示made in China。而台灣稱為奇異果的這款紐西蘭最具代表性的水果,中國叫做「獼猴桃」,日文則是直接音譯稱作キウイ(kiwi)。還有還有,關於香草冰淇淋,大陸也叫做香草,但是冰淇淋則稱為「冰激凌」;而香港則稱香草為「雲呢嗱」,冰淇淋是「雪糕」。(雲呢嗱就是英文vanilla的廣東話發音,所以是採取音譯)

所以,不是只有字體寫法的差異,光是「慣用語」以及箇中文化差異,兩 岸 三 地 大 不 同。總之,無論是小說還是菜單,要把日文翻譯成繁體中文版與簡體中文版,可不是上網使用翻譯軟體、字體轉換這麼輕鬆隨便的事。


*備註:
pet這個英文單字單看是寵物沒錯,但是在垃圾分類箱這邊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簡稱為PET,是一種可回收的塑膠材質,中文叫它「寶特瓶」
日文外來語ペットボトル的語源正是pet bottle。

延伸閱讀:
日本和尚經營酒吧傳佛法

**特別聲明:轉載本站圖文請註明出處,商業轉載請與本人聯繫。嚴禁擅自修圖後製、截圖、去浮水印再發表。請勿侵犯著作權,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ndy 的頭像
    mandy

    Mandy。京都進行式

    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